孝南残疾菜农李安学夫妇主动“摘帽”,带着乡邻一起富

已浏览:
来源:转自湖北日报 记者 梁晓莹 通讯员 胡俊    发布日期:2018/05/14

见到孝南区祝站镇河界村李安学、田爱荣夫妇前,记者脑子里装着一串问号——

他俩一个腿残,一个手残,如何能成为全村种菜面积最大的菜农?

作为种植大户,为何成了精准扶贫对象?

能享受政策扶持,又为何要执意脱掉贫困户帽子?

从河界村离开时,这三个问号,全部“拉直”成了令人钦佩的感叹号。

手足相依,肢残夫妇以田为家

4月29日凌晨3点半,孝南区祝站镇河界村110省道旁,一排排蔬菜大棚热闹起来。

李安学、田爱荣夫妇穿着塑料胶鞋,忙着在自家大棚里掐苕尖菜。

48岁的李安学身材瘦小,幼时患过小儿麻痹症,走起路来一瘸一拐。妻子田爱荣看上去倒挺壮实,不过14岁时的一次意外,让她左手肘部以下被截肢。

1992年,这对残疾青年组成家庭,开始跟着李安学的父母起早贪黑地贩菜。“我腿脚不行,扛菜装车抢不过别人。虽然村里人都照顾我,总让我先装,但老让人照顾,过意不去。”李安学说。

1993年起,他俩从自家一亩田起步,你当我的脚,我做你的手,试着种菜。

因行动不便,他们必须比常人更勤快。凌晨一两点起床摘菜,午后继续浇水薅草,移栽时更是全天泡在田里。长年弓着腰辛苦劳作,他俩的颈、腰都落下病根。

一天凌晨,夫妻俩正在地里摘菜,突然闪电惊雷,豆大雨点落下来。1岁的女儿在田边小棚屋里吓得直哭,夫妻俩互相搀扶着跑进棚屋,抱起女儿前往父母住处。想起20多年前的那晚,李安学仍心有余悸。

有胆有脑,成了全村“菜老大”

河界村紧邻孝感、黄陂间的界河,沙壤土质松软,适合种菜。种菜头10年,李安学、田爱荣夫妇和村里人一样,多是露天散种。“一场暴风雨,一场大雪,几个月辛苦全泡汤。”后来,他们试着搭起简易竹棚。

2010年,李安学试着在地里架起钢架大棚。2012年,他租了村民10亩荒地,一次性花了1.8万元,又建起11个钢架大棚。

夫妻俩本来就行动不便,这下更忙不过来,他们开始请人。

别家请人70元一天,他们付80元一天;别家一个月付一次工资,他三五天就付一次。李安学家从不愁用工,还有人从邻村过来打工。

他又率先改变品种,放弃以往常种的大白菜、包菜,上半年种苕尖、竹叶菜、苋菜,下半年种芹菜、香菜等。“我们这儿挨着武汉,蔬菜不愁销。这些叶子菜一摘就运,不容易蔫,效益好。”“李安学不仅勤劳,而且爱动脑筋。”对他的种菜经,村委会副主任李万桥很佩服。

去年,河界村实施产业扶贫工程,由政府帮扶建起194个钢结构蔬菜大棚,政府补贴一半。李安学又扩充4个大棚,达16个,把菜种到邻近的祝畈村,成为全村120户菜农里名副其实的“菜老大”。

主动“摘帽”,带着乡邻一起富

去年8月,河界村召开大会确定精准扶贫对象。

李安学一家年收入四五万元,一开始没纳入贫困户名单。但最后,以54票的最高票数,被一致推举认定为残疾贫困户。“他们夫妻残疾,起早贪黑,能做到这样确实不容易,我们佩服。”村民冯美说。“我65岁了,别处都打不到工,在李安学这里,他还蛮照顾我。”村民汪友告诉记者,一起在李安学家打工的,最年轻的58岁,其他都是60岁以上,多数是贫困户。“他不光自己种得好,还带我们种。”村民徐志芹说,今年他跟着李安学种苕尖,李安学送了他200多斤苗子,还教他技术。

不怕别人把技术学跑了?李安学有自己的想法:“菜越多,越有车愿意进来拖,大家都能赚钱。”

村支书罗元桥说,李安学把几个平时懒散的村民都带勤快了。

4月初,孝南区委书记陈俊到村里调研,问李安学还有啥困难,他的回答出人意料。“不需要再给我贫困户资助了。我女儿在餐馆上班,儿子到武汉去学手艺了,家里也没什么负担,我现在最希望能流转200亩地,把种菜规模再扩大些。”“收入还可以,再挂个‘贫困户’的名,好意思不?”李安学更珍视的是,钉在家门口的那块“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科技示范户”牌子。


上一篇:脱贫不忘带领大伙共奔小康

下一篇:已是最后一篇